或者说是六询,即询诸王心、询诸卿、询诸士、询诸卜、询诸筮、询诸庶民。
及至汉末,最后一次今古文争议,发生在许慎、何休、郑玄之间。前册即《经学教科书》第一册,其述经学史,孔子之后,分为两汉、三国南北朝隋唐、宋元明、清几段时期,分别叙述每一段时期的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、《礼》、《论语》附《孝经》《孟子》。
程元敏先生在《汉经学史》中,以前人之论为基础进行了澄清。恶得以董仲舒、卫绾之言,遽谓武帝,罢黜百家乎?……武帝以后,学者犹兼治诸子之学,使武帝时禁人攻习异端,则向、歆父子,何必校定诸书乎? 柳氏之说,正与《汉经学史》互相发明也。其中,言谶纬起源最早者为刘师培,以为源于太古,最晚者为汉代张衡,以为源于西汉末年。程元敏先生备列河间献王得书、著书、立博士情况,并以为,汉武帝对河间献王言汤以七十里,文王以百里,王其勉之,是面质其将叛国,一若乡之吴楚反然。而在运用、总结材料上,《汉经学史》对材料的总结,可以成为进一步进行专题研究的基础。
按照经学史的一般理解,白虎观会议不能算是一次今古文争论。而白虎观会议则有古文经师贾逵参与。吾自十四岁游历中外,至今八十有一,曾未见一人深明孔子之道者,良可慨矣。
后来,他发现颜门弟子在家讲孝悌的不少,惟济人利物者寥若晨星,朝夕所谈都是静坐、吃素、念经。刘沅幼承庭训,复求学于私塾,熟悉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,很早就中举,然在30岁时命运逆转,会试三试不售。再以《大学》和合三教,认为明明德是智,儒家之事,在明明德于天下。亲民是仁,佛家之事,在普渡众生。
但贪、嗔、痴、爱未除尽,实功实德未圆满,仅由静坐孤修而成。龙元祖认为大学之道就是二帝三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,宜古宜今,宜中宜外,能够贯三教,统百家,萃群真,为万教之纲,但当时人们已经不明此道。
天地又为太极之体,生生化化,莫可端倪。龙元祖说:汝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即不读书,亦自与前圣息息相通,此心同,此理同。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,以此治世安民,开人道之始基。
学道要担当宇宙,燮理阴阳。……试问尔有何功于世?何德于人?天上无不忠不孝之神仙,世上亦无无功德之圣贤。凡风生树动,枝叶飘摇,俱有天然妙景,令人心旷神怡。《坤》之《文言》曰:‘为其嫌于无阳也,故称龙焉。
昔日杏坛设教,仅获四哲。故佛道以出家为乐事,即体上帝好生之德。
数年内连丧几位亲人,段正元心甚哀戚,又常常思量人生短暂,如何方能干一番大事业于世,心甚茫然。我于尔时,甚有逍遥物外,不与世事之想。
刘沅随野云潜心性命双修之道八年之后,不仅走出了生命的黑暗时期,还创造了人生传奇。但他常常思索:农工商贾不是我终身追求,究竟人生在世当如何生活才是正道?听人说世上唯有神仙最好,因川中人杰地灵,学神仙者颇多,因而段正元心向往之。但乱世者人,治世者亦人,尔能道为己任,恶气亦可减轻。原是昏愚无知,非同明知故犯,其情尚有可原,所谓不足责者也。三、龙元祖对段正元传道受业 段正元自己记载的拜龙元祖为师,龙元祖对他传道受业的情况主要见于他早年的《正元日记》之中。而生来的聪明,也逐渐在严责之下反闭了。
龙元祖来到段正元家,为其母亲治好了病,段正元深服龙元祖医术之精,想拜龙元祖学医,龙元祖则说:医术易学颇难精。人得上帝完全的一个太极,应以太极立命,才不会虚度此生。
道家主天道,超脱一切。段正元因此立志随龙元祖学医。
即令办的完善,只能保全一己之身心性命。凡躯如衣服,穿上不足为荣,脱了不足为辱。
四川威远县望集乡堰沟坝(现镇西镇红林村)人。大同一定,时局可解,人人享道德共和之幸福。59岁的时候,刘沅因学问、教学、德行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列贤书之荐,……截取正选知县的殊荣。明心见性后,他明白人生如一段旅程,生不足为喜,死不足为尤。
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耳。此等善言,原为浪费子弟而发,非为守财奴言也,不意其弟子中,素有守财思想者闻之,反乃加倍悭吝,刻薄佃人。
说虚名则可,何功之有?祖父曰:尔言虽有理,世俗人人皆然。四年之后,段正元明心见性,即奉师命下山四处云游,寻师访友,交谈学道悟道的心得体会。
但是,后世儒者多失后天之法,只讲伦常,愚忠愚孝,固执不化,欲尽人而终不能合天。但是关于这位民间儒者至今鲜为人知,学界研究也不多。
还有收利息者云,我为立功之钱,将以办道,不能少我一文。在止于至善者,勇也,道家之事也,道家之职责,在抱一守中。儒倡人道,人道之中,即准性天二道。殊不知老师只是夸奖几句,并不让他出去玩耍。
《易》云:‘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。民国早年出有《道德学志》、《大同元音》等书,民国六年,成立南京道德学社,讲学于大江南北之间。
而修炼家不明先天之道,专务顽空,寂寞深山,抛却人事,欲明心而终不能明心。龙元祖说:尔真舍得,能以天下为一家,中国为一人,则将来天下之大,四海之广,无地非尔产业也,无处非尔钱财也。
如在睡梦之中,糊糊涂涂,善恶不知,是非莫辨,真假得失,吉凶祸福,一概不晓。人到如此地步,虽王公之贵,亦不足以易其乐也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